簡介
當我「說」日本,你「聽」到了什麼?
近代以來的中國與日本,同被西方之沙入侵,那一刻的痛楚,是否諭示著珍珠的生成?亦或整個東亞建立自我認同的神話,只是一道「心無外物,相由心生」的偈語?
本書意圖將理論思考滲入個人經驗中,從竹內好的「日本之否定」到溝口雄三作為方法的中國,從止庵、陳子善等人對竹久夢二不假思索的推崇到浮世繪、歌舞伎、動漫亞文化的當代顯影,從大正畫家的夢幻耽美到昭和作家的海外情殤,從小林正樹的電影到三島由紀夫的小說,從台海兩岸幾代文化人的日本迷思到全球化時代東亞青年的「印象聯盟」,你和我眼中,究竟有幾多日本、幾重自我?將這些夢的因數掰開揉碎,來重建一個通往現代性,「戰後」、東亞、文化、政治的「日本」幻想式言詞之旅。
本書分上下篇,上篇為「否定的辯證法」,從「主體與行動」的辯證法討論竹內好的「日本否定性」,以及從「鬥爭」概念入手檢視柄谷行人的價值光譜,以此揭示近代日本是如何在戰後的東亞知識群體中被歷史/反覆地重構出來的;下篇為「想像的日本性」,通過梳理兩岸當代文學/文化與日本想像之間的互相觀看,反射出兩岸文化知識人對日本認知的「鏡中之旅」的光與影。
章節
- 前言 作為「他者之謎」的日本(p.5)
- 序論 進入歷史的方式(p.17)
- 上篇 否定的辯證法(p.87)
- 貳、主體與行動:竹內好的辯證法(p.89)
- 參、鬥爭的現場:沿著柄谷行人的價值光譜(p.133)
- 下篇 想像的日本性(p.221)
- 肆、「想像」三輯(p.231)
- 橋樑與印象聯盟:全球化與後現代(p.306)
- 參考文獻(p.335)
作者簡介
盧冶
一九八二年出生於中國大陸遼寧省,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。喜好哲學、宗教、藝術、電影等等,尤近日本文學、法國哲學與佛學,係多家媒體專欄作家,發表學術論文多篇。
FB留言
同書類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