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內容簡介
我在青少年時期並沒有看過心理醫師,但我在這本書中的青少年身上看到自己。我並沒有小孩,但我在這本書中的爸媽身上看到自己。不只是我,我猜書中描述的狀況,大部分青少年和爸媽都經歷過,只是我們沒有去看心理醫師。
我喜歡浩威在書中把心理狀況呈現出來,但沒有提出罐頭解答,或勵志小語。心理問題是如此複雜,怎可能一語帶過?這本書最「勵志」的部分,可能是讓所有的讀者體會到:啊!原來別人也有這樣的困擾,原來我並不孤單。 ──王文華(作家)
成長的課題,生命的故事,精神科醫生交織作家的筆,流露台灣社會變遷中,青少年多面向的心靈投影。既是年輕朋友們的鏡,也是父母的窗。 ──李敏勇(詩人)
或許書名應更改為「溫柔的謀殺者」(Mercy Killing)。王浩威用非常散文的方式,控訴謀殺個人的集體社會。在這個我們誤以為集體正常安全的社會中,每個人其實只是活在瓶中的智障人物。 ──陳文茜(「世界週報」主持人)
書中千迴百轉的靈魂,教我們體貼、悸動,從而更新了生命的視窗。給大眾閱讀的精神分析讀物,論情境之真切、語言之精準,無人能及王浩威。 ──陳義芝(詩人)
我知道我自己一直都沒有真的長大,我的長大,大部份是演的。
我的恐懼、煩惱、沉醉、迷戀,一直都和青少年時期的我很像。
對我來說,「青少年」是人生最主要的階段,「青少年」是世界最大群的人口,所以我很感謝王浩威醫生整理出了這本書。
對我來說,這本書裡碰觸的痛,都是真實的痛。 ── 蔡康永 (作家、主持人)
想瞭解青少年並與之相伴,是對智慧的一大考驗。紀伯倫說:「孩子的靈魂寓居於明日,即使在夢中,也不是你所能觀覽的地方」。王醫師對於社會、家庭制度的變遷有著獨到見解,因此總能洞悉世代間的張力。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讀他如何與屬於未來的心靈對話、如何引導擱淺的親子雙方,予我再度成長的感動。 ──鄧惠文(心理醫師)
章節
- 前言 十歲的成人,四十歲的少年(p.9)
- 篇一 在我們的屋子裡(p.17)
- 勇於夢想(p.18)
- 獨唱少年(p.23)
- 變身(p.27)
- 沉默的吶喊(p.34)
- 面具(p.42)
- 怨忿少年(p.49)
- 虎父如何教出虎子?(p.58)
- 快壓垮了我們的家(p.63)
- 街頭與家之間(p.68)
- 篇二 家庭和家庭之外(p.75)
- 吶喊青春(p.76)
- 不敢開口問(p.87)
- 追風者的指引(p.91)
- 家裡的秘密人物(p.99)
- 「偏頗」的平衡(p.102)
- 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成長環境(p.106)
- 透明化的存在(p.111)
- 沉默的瘟疫(p.114)
- 篇三 校園生活的競技場(p.131)
- 標籤(p.132)
- 消失(p.138)
- 紙飛機乘空飛翔(p.142)
- 自殺的共犯結構(p.147)
- 社會用很複雜的方式謀殺了她們(p.150)
- 新新人類更幸福?(p.154)
- 開啟殺人之門,釋放內心的困獸(p.162)
- 篇四 在社會的跑道上(p.171)
- 愛麗絲不願離開仙境(p.172)
- 善意的囚房(p.177)
- 男孩不要哭!(p.184)
- 菟絲與大樹(p.188)
- 驚險歷程(p.193)
- 走進另一個世界(p.199)
- 活著,其實有很多方式(p.204)
- 自我放逐(p.209)
- 失去夢和理想(p.214)
- 我的勇氣遺留在愛琴海(p.217)
- 未來,屬於走向四面八方的傻子(p.220)
- 篇五 診療室絮語(p.223)
- 一九九八台灣少年前事(p.253)
- 我的朋友王浩威︰讀《台灣少年記事》的一點隨想 陳義芝(p.254)
- 遇見青少年(p.257)
作者簡介
■作者簡介
謝文宜
王浩威,一九六○年生,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,曾為台大醫院、和信醫院及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;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、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、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、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。著有詩集《獻給雨季的歌》;散文《在自戀和憂鬱間飛行》、《海岸浮現》、《與自己和好》、《憂鬱的醫生,想飛》、《台灣查甫人》;文化評論《一場論述的狂歡宴》、《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》等書。
FB留言
同作者書籍
同書類書籍